防疫限制了我們的活動,但也激發許多創意。許多逆勢成長的產業,或許是今後社會轉型的方向。...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曾經以「挑戰與回應」來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與方向,面對COVID-19病毒的挑戰,毫無疑問的,此變局將對日後人們的生活型態產生深遠影響。為了抑制...
突然而起的疫情,擾動了5月應有的平靜。大量確診案例的出現,驚嚇了原本大家以為有神功護體的台灣。在期待再次抗疫成功的同時,我們也期待藉由三級抗疫的努力,讓台灣的產...
一場疫情,確實改變了世界。對於「方便」的真正意義,各國正陷入重新思考與定義,而消費市場和人們的各種習慣改變,讓具備彈性的數位消費將成為主流,新世界正在重塑中。疫...
肺炎疫情確實給民眾的生活形態帶來改變,包含非接觸經濟、電子商務及相關物流與支付業務都因此勃興,改變初期固然帶來不習慣與不便利,但是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困難強...
在家工作可能會讓銀行業用許多新的方式產生價值,但辦公室工作不會消失。網際網路出現的頭十年,表現大多令人失望。在一開始,看好新科技的人認為未來將不再有「距離」,但...
全球金融科技帶動銀行轉型升級,而台灣疫情升溫,各金融機構更加速數位化行動。美國行動支付業者市值超越老牌銀行,警示著傳統銀行業若不趕緊消除迷思,未來將會步入沒落凋...
早期談到環境永續發展,很多人都以為是環保署的責任。 但事實上,人類面臨氣候變遷、溫度上升、全球暖化及極端氣候等問題一一浮現,「永續發展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自救行
其實,台灣在過去半年太不正常了,因為防疫阻絕境外,讓我們很多人以為在KTV包廂裡面歡唱、暢飲是那樣的理所當然,也讓我們以為等疫情過後,一切終將回復原樣的舞照跳、馬照跑。事實上,不論是先進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生活已經都有了新的面貌,可能是更為獨裁,可能是更為數位,但更多是在這些國家中,因為疫情的嚴峻,讓家人之間必須放棄見親人最後一面的機會,而讓親情決斷於殘忍的隔離封城之中。所以,我們是該珍惜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因為在過去一年中,經由科研與廣大人命的喪失,我們已經知道了病毒的面貌與更多偵測方式,也了解一些治療方法,更重要
除去了以往的政策模糊,美日聯合聲明中明文表態,一旦發生台海武裝衝突,交駁的火力將可能有多國的身影。至此,兩岸的下階段發展已經成為國際地緣政治的課題。換言之,台灣與中國能否和平的解決彼此歧見,創造共榮的東亞未來,將不再只是雙方彼此的「內部」問題,而是國際共同關切的事項。這樣的發展,已經動搖了中國一向宣稱的主張,更將台灣在國際中的角色,由邊陲推至大國博弈的焦點。對台灣整體利益而言,恍若荊棘路上危機四伏,但發展態勢中,卻又可見處處機會,令人期待。回顧美中兩國自3年前貿易戰開始,本來只是單純的金錢問題而已,川普政府想用關稅
「23,604,265」,從2020年1月台灣人口到達最高的2,360多萬之後,就開始從頂端往下調整。依據國發會的推估,30年後台灣人口將回落到2,000萬人的規模,而那卻也正是30年前台灣人口的大致水準。這60年間,呈現出了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逐步老化,加上後續世代在經濟環境與生活水平選擇下,使台灣家庭結構長期持續少子化的發展趨勢。面對此一高齡化社會發展,儘管令人憂心,但如果在對策的思考上,仍是一味的向適婚者鼓勵「催婚、催生」,其實並非真正有效的解答。畢竟,在社會發展的演進中,台灣早已擺脫過去那種需要藉由婚姻養兒
2020年12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起訴瑞波幣(XRP)發行公司Ripple Labs(下稱瑞波公司)、共同創辦人Christian Larsen及執行長Brad Garlinghouse,指控其透過未經註冊登記之「證券」(即瑞波幣)募資13億美元,違反美國聯邦1933年證券法,並將於2021年2月22日以電話會議形式召開「首次審前會議」。而於此一消息衝擊下,瑞波幣價格不僅大幅下跌...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 【王嘉緯/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花旗集團日前突然宣布,將撤出包含台灣在內的13國消費金融業務,對國內金融市場投下震撼彈。回顧過往,外商金融業者撤離並非罕見,因應環境變遷調整經營方向,自有其商業考量,外人亦無置喙之餘地。但即便像如花旗這種全球資產近兩兆美元的跨國金融集團,長久深耕各地,品牌形象已樹立在公眾腦海,仍有此決策,可見以外資角色開發海外消金市場並非易事。惟或...
本文探討我國金控海外曝險之風險研析,海外投資淨額占比最大的美國,在經濟逐步回溫下資產價格波動已恢復平穩;海外放款淨額占比最大的中國大陸,是國銀主要曝險國中經濟復甦速度最快速的地區。惟須關注疫情後資金寬鬆導致資產價格過熱,以及槓桿擴大削弱金融穩定度。
儘管脫歐無損倫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但面對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等地的競爭,加上貿易協議目前內容未包含金融服務,歐洲金融市場後續演變仍值得關注,特別是英歐能否就金融監理對等達成共識。台資銀行規模雖不比國外大行,脫歐衝擊也相對輕微,但尚須留意相關進展,以便於從法遵成本與業務營收等面向評估是否增設歐盟據點。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 【王嘉緯/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近日國內COVID-19本土確診案例不斷躥升,雙北升三級防疫警戒,不僅干擾經濟活動正常運作,金融市場也隨之劇烈震盪,台股指數更一度崩跌1,417.86點,創史上最大盤中跌點。面對這場遲到一年半的疫情,當務之急固然是儘速圍堵病毒擴散,但國外經驗已然證明,嚴格的隔離封鎖只有短期成效,唯有疫苗才能協助人類跟病毒共處,更是經濟景氣可否持續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