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兩強爭戰未見緩和,從《外國公司問責法》開始,到新疆人權議題,衝突從貿易戰延伸到金融戰,現在升高到價值觀之爭。信任是金融的基礎,這些外資金融機構被擺了一道之後,未來對中國市場的疑慮恐會升高。川普任內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與金融戰,在拜登上台後未有緩和之勢。先是貿易代表戴琪表示,不會調整對中國報復性關稅,之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針對《外國公司問責法》發布具體規定。同時歐洲議會則以新疆人權議題,宣布暫停歐中投資協定之審議。為了反制西方國家,中國透過共青團發起新疆棉事件。也就是說整個衝突從貿易戰延伸到金融戰,
美中各自抱團叫陣意味濃厚,台灣若能在外交、軍事、情報交流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就能成為國際社會可靠夥伴。現階段應積極找尋機會,加入以日本為主導的CPTPP,或者加入印太戰略,才能抵擋極權國家宰制亞太地區的企圖。目前美中競賽進入了另一個層次,國際間正形成兩種不同價值觀,美國自從拜登上台確認施政路線後,積極修復與傳統盟友間的關係,以打群架方式圍堵中國。而中國也尋求包含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友好國家支持,企圖鬆動美國集團的勢力。4月16日美日華府高峰會,以凸顯美日聯盟共同應對中國政經擴張的決心,韓國4月地方選舉結果,也顯示多
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日益升高,全球產銷供應版圖正在重塑。面對這種數十年難得一見的新秩序重塑變局,建議台灣金融業內外兼修,就機構或從業人員立場,皆應提升戰略視角與維度,再強化對國際宏觀產經版圖的觀察與連結。蘇聯於1991年解體後,西方國家基於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主導的「交往」(Engagement)思維,在2001年底接受中國加入WTO,形成當前的美國技術加上中國製造再行銷回歐美之世界產業分工秩序,同時也給予中國企業在美國或香港獲取美元的便利性,讓中國在既有的全球產業及美元體制裡成為既得利益者,
武漢肺炎(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人們對於它的病理樣態、治療方案、疫情發展預測等資訊了解有限,遂渴望透過若干已知的敘事邏輯加以推論,以求降低對不確定性的不安。此時,首先浮上檯面的就是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尤其本波疫情初期有相當程度的敘事元素,如中國隱匿疫情、低報確診人數,實際情況更令人驚駭、病源來自野生動物等,都與SARS雷同,因而在很短時間內便喚起人們對SARS的記憶,並引發社會恐慌。曾有過抗SARS經驗的地區,如當年確診病例數偏高的台灣、香港、新加坡,反應特別強烈
加入會員可參加填問卷抽好禮, 購買VIP會員可享所有文章無限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