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華府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高峰會,強調反對任何企圖以武力改變東海或南海現狀的意圖,並重申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在美中新冷戰的這個時點上,全球政經板塊移動中,台灣又該如何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美日高峰會後,聯合聲明中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以及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美國重申在美日安保條約下,不放棄對日本防務的支持,並盡全力反對任何單方面破壞區域和平的行動。對此英國《金融時報》的解讀是,美國催促(Push)日本支持台灣。據了解,這是1969年尼克森推動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之後,
美中各自抱團叫陣意味濃厚,台灣若能在外交、軍事、情報交流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就能成為國際社會可靠夥伴。現階段應積極找尋機會,加入以日本為主導的CPTPP,或者加入印太戰略,才能抵擋極權國家宰制亞太地區的企圖。目前美中競賽進入了另一個層次,國際間正形成兩種不同價值觀,美國自從拜登上台確認施政路線後,積極修復與傳統盟友間的關係,以打群架方式圍堵中國。而中國也尋求包含俄羅斯、伊朗、北韓等友好國家支持,企圖鬆動美國集團的勢力。4月16日美日華府高峰會,以凸顯美日聯盟共同應對中國政經擴張的決心,韓國4月地方選舉結果,也顯示多
美中兩強爭戰未見緩和,從《外國公司問責法》開始,到新疆人權議題,衝突從貿易戰延伸到金融戰,現在升高到價值觀之爭。信任是金融的基礎,這些外資金融機構被擺了一道之後,未來對中國市場的疑慮恐會升高。川普任內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與金融戰,在拜登上台後未有緩和之勢。先是貿易代表戴琪表示,不會調整對中國報復性關稅,之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針對《外國公司問責法》發布具體規定。同時歐洲議會則以新疆人權議題,宣布暫停歐中投資協定之審議。為了反制西方國家,中國透過共青團發起新疆棉事件。也就是說整個衝突從貿易戰延伸到金融戰,
為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日本與美國擬推出民主版「一帶一路」計畫,支持印太及其他地區在高品質基礎建設上的發展。台灣應積極參與,這將是台灣下一波成長的契機。過去中國藉由「一帶一路」倡議,以扶助周邊國家基礎建設為名義,實則藉以擴充政治及軍事影響力,負面效應逐漸顯現,引起美國及周邊國家擔憂。今年3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向英國首相強生建議推動民主版的「一帶一路」,重新結盟民主國家,以因應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而4月16日美日兩國元首高峰會中也擘劃出未來印太地區的合作議題,包括5G、6G、半導體、人工智慧等科技領域。這
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日益升高,全球產銷供應版圖正在重塑。面對這種數十年難得一見的新秩序重塑變局,建議台灣金融業內外兼修,就機構或從業人員立場,皆應提升戰略視角與維度,再強化對國際宏觀產經版圖的觀察與連結。蘇聯於1991年解體後,西方國家基於季辛吉(Henry Kissinger)主導的「交往」(Engagement)思維,在2001年底接受中國加入WTO,形成當前的美國技術加上中國製造再行銷回歐美之世界產業分工秩序,同時也給予中國企業在美國或香港獲取美元的便利性,讓中國在既有的全球產業及美元體制裡成為既得利益者,
為了協助台灣新創產業發展並優化台灣新創的投資環境,國發會發布了「精進新創投資環境2.0草案」。其中修法讓國發基金能投資可轉換公司債、投資國外創投、設立新創板將是3大策略重點。國發基金將能投資「可轉換公司債」除了國發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致力協助台灣新創的早期募資外,國發會也希望放寬限制,讓國發基金能夠投資新創的「可轉換公司債」。此舉除了讓國發基金擁有更多「彈性」外,還有一個重點是減少「踩雷」的現象。如果國發基金能投資「可轉換公司債」,在新創達成投資的目標時,能將公司債換成股票;新創如果持續虧損,仍有義務償還債務與利息
央行火熱的印鈔機成功拯救了COVID-19造成的經濟衰退,更成功挽救了瀕臨崩盤的股票與債券市場,但是巨量的鈔票卻像洪水般,一夕之間改變了原本的河道與周遭的地貌。我們全面探索台灣面對QE洪流的因應策略,先來觀察大印鈔時代的「五大突變」。美國聯準會的無限制量化寬鬆,瞬間改變了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運作法則,不只是美國,歐洲央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以及加拿大中央銀行等主要國家的央行,全數在極短的期間內迅速擴大資產負債表,鉅額的印鈔機24小時高速運轉。央行火熱的印鈔機成功拯救了COVID-19造成的經濟衰退,更成功挽救了瀕
羅馬並非一日造成,現代央行的政策角色也經歷幾多演變,從扮演政府的銀行,至銀行的銀行與最後貸款者的角色,甚至在危機期間,若干主要央行進一步轉為最後購買者,並充當信用配置者。央行的目標隨著當時經濟狀況與政策需求而演變,不僅包含物價穩定、金融穩定,甚至危機期間協助融通需求,更隱性地追求經濟成長。觀察近代以來央行職能演變與典範轉移,如同搭時光機上了一門實務的貨幣銀行學與總經發展史。伴隨政治、經濟與金融環境的轉變,國際間中央銀行(以下簡稱央行)角色亦不斷演變,全球金融危機前,由最初扮演較為全能的角色,逐漸縮小至僅聚焦於維持物
展望未來,新變局帶來典範轉移與更多的不確定性,可以確定的是央行政策操作與風險管理的難度將日益提高,維持各界對貨幣制度與金融體系的信任,也仍將是金融穩定的基石。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央行角色持續擴張,具獨立性的央行專注於追求定義明確的物價穩定目標之時代,似已出現變化。伴隨央行涉入的領域日廣,央行獨立性似已出現動搖,可信度亦備受挑戰;此外,「日本化」(Japanification或Japanisation)的隱憂,使得央行所面對的挑戰日益艱困。一、財政赤字貨幣化、直升機撒錢與現代貨幣理論的衝擊當面臨危機時,傳統上,央行的最
世界銀行預測,今年先進經濟體GDP將萎縮7%,新興經濟體萎縮2.5%,衰退程度堪稱150年來最嚴重,雖在低利率與量化寬鬆的刺激下,各國資本市場獲得初步的支撐,然巨額的財政赤字與高漲的債務餘額所引發的負面隱憂,正逐漸浮現。國內在這次疫情下,金融表現相對穩定,若能更提升永續觀念,將對未來的國家發展更有助益。隨全球肺炎疫情升溫,各國確診人數不斷升高,截至7月下旬全球確診數破1,500萬例,世界銀行更直接預測,今年先進經濟體GDP將萎縮7%,新興經濟體萎縮2.5%,衰退程度堪稱150年來最嚴重,勢必是所有人必須面對的